
姓名:杨兴斌 |
职称/职务:教授 |
电子信箱:xbyang@snnu.edu.cn |
电话:029-85310580 |
研究生招生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研究生招生单位2: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
杨兴斌,男,汉族,现为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高校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级劳动模范、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1997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精细化工”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医学/药理学”博士学位,澳大利亚西澳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访问教授,荣获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称号,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
现任陕西省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农产品贮藏加工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西部果品资源高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国内外权威杂志 Frontiers in Nutrition 副主编和 Food & Function 编辑顾问委员等多个编委职务,发表SCI杂志论文250余篇,论文H指数55以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以上,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上。目前主要从事食品代谢与肠微生态营养、发酵茶制作、茯茶“金花”菌等益生菌发酵功能(保健)食品和预包装食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1)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创立了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代谢物NO3-、NO2-与“NO池”RSNOs的高灵敏度GC-MS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为准确研究NO代谢及食品血管营养提供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参考;发现生物样品预处理中清除干扰物NO2-的酸性磺胺可导致“NO池”RSNOs分解而低估RSNOs测定值,并确立了最适磺胺浓度,澄清了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该分析方法低估NO池RSNOs的事实,为血管分子营养评价提供可靠指针,且发现长期被推测为“致癌”的限量摄入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富含硝酸盐的菠菜在维持血管内皮功能稳态中的重要营养价值;针对当前F2-isoprostanes、20-HETE等细胞膜花生四烯酸氧化损伤代谢物标志分子的GC-MS分析技术缺陷进行了方法学完善,并基于高灵敏度的UPLC-Q-TOF-MS/MS和GC-MS分析手段,建立了高果糖诱导小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和脂肪酸代谢轮廓谱研究方法;构建了氧化三甲胺(TMAO)/TMA/DMA的同时LC-MS/MS同位素标记分析技术,首次发现含三甲胺结构的卵磷脂等甲基供体营养素经肠道生理菌群代谢产生TMAO进而诱导肝损伤危害,拓展了卵磷脂等营养素的营养与安全“利与弊”的科学认知。
系统研究秦巴山区植源性L-阿拉伯糖、寡糖、多糖等功能糖与类黄酮的营养聚集化精深加工和营养调控分子机制,发展了小肠II相代谢酶(SULT和UGT)和外排转运蛋白(P-gp和MRP1)是限制类黄酮肠吸收的关键调控靶点,揭示功能糖与类黄酮的营养互作理论,提出食品营养物质基础整体观的“网络食品功能学”研究技术;发现大豆水苏糖和多糖等功能糖基于肠菌群代谢产生的琥珀酸激活肠道糖异生进而发挥间接的体内血糖稳态调控机制;发现茯砖茶多糖较其原料黑毛茶多糖有显著的脂肪产热活性,揭示茯砖茶独有的贮藏“发花”加工所产生的特色“金花”冠突散囊菌及其胞外多糖是茯砖茶发挥脂肪产热的关键营养物质基础;水苏糖作用小肠上皮细胞膜HSP90β调节外泌体miRNA谱的新功能和间接益生新机制,突破了功能糖益生元是小肠“过客”的传统认知,揭示了大豆功能糖调控小肠上皮细胞外泌体miRNA谱的新功能。
(2)论文论著和学术任职:先后在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Food & Function, Food Chemistry等SCI杂志发表论文250余篇,H指数为55以上;参编《功能食品学》(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1日出版, 副主编)、《临床新药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编委)等编著5部;参与制订速溶茶等行业标准4项。
担任Frontiers in Nutrition副主编和Food & Function编辑顾问委员,以及Foods、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和Molecules等杂志编委;曾兼任Journal of Food & Nutritional Disorders和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 Technology杂志主编,以及《食品科学》、《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科技》、《食品与机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兼任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陕西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饮食营养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高校科协联合会理事、西安新丝路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中国校园团餐联盟专家委员等社会职务。
(3)科技项目与获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以上,获“天然多糖及寡糖的色谱质量控制技术构建与生物功能研究”、“食物类黄酮与功能糖的化学与分子营养的应用基础研究”、“功能糖与类黄酮的分子营养及互作机制研究”等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18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双创之星”荣誉称号;2011年获中国食品产业产学研创新发展杰出科研人才奖,2013年获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人物”称号,2014年获省部级劳动模范、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称号(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四部委“国转联[2014]4号文件”联合授予);2014年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
(4)专利、产品和产业服务:先后获“功能糖与羊乳清蛋白复合的微生态制剂、制备方法及应用,ZL202211096437.0”、“一种多功能复合速溶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ZL201510381645.9”、“一种水槽升降式豆芽机,ZL201621060915.2”、“一种紫阳富硒绿茶含硒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ZL201110293739.2”、“一种协同降血脂的双层缓释片,ZL201110382887.1”等授权专利10余项;先后开发4款新产品,包括益常顺牌速溶绿茶、协同益生元、泾鸿茯牌茯茶益生元和速溶茯砖茶。
参与驰名产品“白加黑”感冒药双层缓释片的研发工作(德国拜耳公司);先后为企业开发爽QQ牌水苏糖口香糖(企业标准Q/DSP 010-2007)、肠内美人牌水珍唯美食品、水苏冲剂(国食健字G20040234)和德施普粉(国食健字G20080008)等系列功能或保健食品(市场化商品),产生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研究猕猴桃的采后气体射流冲击干燥和冷冻干燥技术及理论,开发猕猴桃的休闲食品;开发马铃薯主食化或茯砖茶配伍的馒头与面条食品及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品;研制“水槽升降式”新一代豆芽机食品装备;基于功能糖与多酚的互作营养理论,研发速溶茯砖茶、“益常顺牌”速溶绿茶和速溶茯茶益生元(固体饮料)等微生态制剂3个,开发了大豆“金花”菌(冠突散囊菌)发酵国体饮料或酵素等系列功能食品产品;制定企业标准2项和团标3项,入选2023年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熟悉保健食品的申报注册工作,具备丰富的生物制品产、学、研一体化与产业战略发展管理经验。